专利快讯:“同仁堂”商标之争迎来关键进展;人民日报|专利申请量蝉联全球第一,量多质更优
319
0
2025/11/19
微众银行打击“黑灰产”取得阶段性成果 伪冒“微众”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获判赔280万元
近年来,微众银行积极响应监管要求,主动作为,启动“除尘行动”,多部门联合开展对金融领域“黑灰产”的专项打击工作,通过建立“网络治理、民事诉讼、行政投诉、刑事打击”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机制,坚持以合法手段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并保护消费者权益。日前,“除尘行动“获得阶段性成果,不仅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更为黑灰产治理与金融品牌维权提供典范案例。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微众银行起诉湖北微众森态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微众众诚企业管理(武汉)有限公司、星微众网络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优化信用管理(武汉)有限公司及实际控制人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判定各被告构成共同侵权。经查,由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4家涉案企业,均未经微众银行同意擅用“微众”商标,其中3家企业注册登记的名称中就明确含有“微众”字样。4家关联公司于2021年1月-2023年9月期间陆续进行注册,而微众银行早在2014年12月成立,“微众”作为其核心字号及系列商标,经多年运营已形成较高的知名度与辨识度,被告在后登记及擅用商标的行为主观恶意明显。
在经营期间,本案中4家关联企业频繁跨场景使用“微众”字号及商标,侵权行为毫无遮掩:线上将地图定位标注为“微众银行贷款服务中心”,以“微众集团”名义在招聘平台发布招聘信息;在线下办公场所内,背景墙、接待纸杯、玻璃门贴等各类物品上标记有“微众集团”文字或图案,年会背景醒目载明“微众集团”及WZ首拼组合图案标识……涉案企业将“微众集团”“湖北微众集团”作为关键词开展宣传与定位,甚至虚构与微众银行的合作关联,极易让公众误认为其贷款服务源自微众银行,使部分借款人特别是小微企业群体因相信“微众”品牌而接受高费用服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对微众银行及其旗下贷款产品的品牌声誉造成实质性侵害。
法院审理认定,微众银行依法享有“微众”“微众银行”商标专用权,“微众”经持续使用已成为知名字号,相关权益受法律保护;被告未经许可将“微众”用于企业名称注册及经营宣传,易致公众混淆,构成商标侵权与不正当竞争。依据判决,被告需在三十天内变更企业名称,立即停止涉“微众”“微众银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权行为,登报澄清与微众银行无关联,并向原告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费用合计280万元。目前该判决已生效,原告已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该案280万元的高额判赔,也是基于被告主观恶意“碰瓷”微众银行,受害客户群体众多,社会影响恶劣,显示出司法机关严厉打击金融黑灰产的态度与决心,更是对坚决维护市场秩序的明确导向。
今年来,“除尘行动”已初显成效:民事诉讼方面,微众银行针对不法中介涉及的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主动开展系统性排查,调查走访侵权机构百余家,依法提起诉讼50余起。截至目前,已有超30家涉嫌“碰瓷”微众银行品牌的贷款中介主动完成名称变更或注销公司;行政投诉方面,广州市天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认定微众普惠(广州)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责令其停止混淆违法行为,并作出罚款20000元的行政处罚;在刑事打击层面,微众银行积极协助公安机关针对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行为进行打击。通过开展“除尘行动”微众银行与监管、司法、执法部门积极联动,在线索共享、协同治理中形成合力,不仅加强了金融黑灰产的打击力度与精准度,更通过持续性、常态化的打击对金融黑灰产形成长期威慑效果。
未来,微众银行亦将同步采取系统化的品牌保护策略,持续提升品牌价值与市场公信力,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利益。
“同仁堂”商标之争迎来关键进展
11月16日,“同仁堂”商标之争迎来关键进展。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经营者集中反垄断业务系统网站披露的信息,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同仁堂)收购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同仁堂)股权案,近日已进入受理阶段。
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公示表显示,此次交易完成后,北京同仁堂将持有天津同仁堂60%的股份,实现对天津同仁堂的单独控制。值得关注的是,天津同仁堂的最终控制人已发生变更,由张彦森、高桂琴夫妇变更为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同仁堂”之间围绕商标展开的纷争已持续较长时间。
人民日报|专利申请量蝉联全球第一,量多质更优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发布,中国以180万件专利申请蝉联全球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3.5倍,占全球总量近“半壁江山”。
专利申请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申请量蝉联全球第一,展示出中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进步,也凸显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商务部回应美方修改申请专利无效相关规则
11月18日表示,中方注意到,美方近期以“国家安全”为名修改申请专利无效相关规则。中方认为美方做法违反其知识产权相关国际义务,是对中国企业合法权利的歧视性限制。中方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正当合法权益。
有记者问,美国商务部专利商标局近期发布备忘录,修改专利无效申请的透明度规则,重点审查有外国背景企业提出的申请。据悉,个别中国企业已收到美方通知,要求其陈述适用专利无效申请的理由。请问商务部对此有何评价?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作出上述回应。
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专利竞争中独占鳌头
11月14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1月13日报道,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专利申请量达到370万件,较前一年增长4.9%,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中国和印度的申请量增长成为主要推动力。
报道称,按国家统计,中国以超过179万件的申请量位居榜首,同比增长9.3%,反映出技术创新活跃;美国位居第二,申请量为50万件,较前一年略有减少;日本申请量为41万件,同比增长1.1%,位列第三,排在美国之后。
除中国外,经济持续增长的印度的专利申请量也大幅增长,2024年达7.64万件,同比增长19%。
报道指出,2024年各领域专利数据暂未公布,但在2023年,计算机技术相关专利申请量占比最高,达到总量的13.2%。自2013年以来,该领域专利申请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3月发布的2024年各企业和机构国际专利申请数据,中国通信设备巨头华为位居第一,韩国三星电子排在第二位。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13日报道,一份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首位,在全球知识产权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共提交约180万件专利申请,占全球申请总量的近一半,是美国专利申请量的三倍多。在专利申请量排名中,美国位列第二,然后是日本、韩国和德国。
报道称,去年中国专利授权量超过100万件,同样是美国专利授权量(32万件)的三倍多。估计全球专利授权总量约为210万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现,2024年全球专利申请量达370万件,创下历史新高,较2023年增长4.9%,且实现连续五年增长。
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9.3%,较上一年增加约15.3万件。
数据显示,亚洲在全球专利申请总量中的占比已升至70%以上,全球专利申请量前五的国家中有三个位于亚洲。
中国、印度和韩国是推动全球专利申请量整体增长的主要力量。
2024年,在全球专利申请量前20的国家中,印度、芬兰和土耳其的专利申请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数据还显示,过去十年间,北美和欧洲在全球专利申请总量中的占比均出现显著下降。
报道指出,在全球已公开的专利申请中,计算机技术仍是最热门领域,占全球总申请量的13.2%。紧随其后的领域依次是电力机械、测量技术、数字通信和医疗技术,这一排名与前一年保持一致。
此外,中国在商标和外观设计申请领域同样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申请人提交的商标申请总量约为730万件,9倍于排名第二的美国;中国申请人提交的外观设计申请量占全球外观设计申请总量的一半以上
水电九局再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笔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水电九局申报的《一种胶带机皮带自动纠偏方法及系统》《风电装配式钢混塔筒组装施工方法》专利获得授权,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这标志着水电九局在智能装备研发与绿色能源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实力再获国家级认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新用户注册免费领取888元https://www.epbiao.com/topic/xinren/
免费查询商标:https://www.epbiao.com/zt/sbcx17/
商标注册费用:https://www.epbiao.com/feiyong/
热门评论